【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

  春意正渐浓,河北省迁安市白羊峪古长城沿线的杏花竞相开放,鲜花新蕊与古老长城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点段内,游客有序踏青赏花,听古长城诉说新旧故事,好一派热闹景象。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相关各方积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相关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记者通过走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几个重要点段,见证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来的系列变化。

  1.保护优先:“长城护卫队”越来越壮大

  “不用给我讲什么大道理,我觉得古长城不是人破坏的,是孟姜女哭塌的。”这是山西省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会长、“长城卫士”袁建琴在巡长城时遇到的一个羊倌的“高见”,对此她哭笑不得。

  “很长一段时间,古长城沿线的群众并未意识到那些断壁残垣是文物,更没有保护意识,人也爬、羊群也爬,破坏严重。”袁建琴自发地做起了“长城卫士”,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要巡长城,捡垃圾、发传单、劝阻破坏行为、义务讲解长城文化等。后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她成立了大同市长城文化旅游协会,还拉起了一支赫赫有名的“长城护卫队”。如今,队伍越来越壮大,数十位沿线羊倌也穿上了红马甲、戴上了红袖章,就像袁建琴这位“嫁给长城的女人”一样,用心守护着长城。

  而在甘肃省,长城保护工作同样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出台后,甘肃成立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公园建设引领长城整体保护。”甘肃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赵剑飞说起甘肃省的文物保护工作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推进情况时饱含激情,“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甘肃长城保护而言是极其宝贵的机遇,我们很有信心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任务。”

  赵剑飞介绍,具体到保护领域,甘肃省至少有两个方面令人关注。一方面是全面保护。甘肃出台了《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嘉峪关、敦煌、山丹、凉州等长城集中分布的市、县(区)先后制定公布了长城保护管理专项办法,各点段建立了长城保护机构或聘请长城保护员看管,通过制度与法律法规规范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另一方面是科技赋能。甘肃拥有全行业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长期科学研究突破并掌握锚固灌浆加固技术、支顶加固技术、表面防风化技术等一系列土质长城保护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护理论和工艺技术规范,为长城保护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敦煌经验”+“文物科技”,最终形成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这一科学蓝图。

  作为长期坚守在文物保护一线的科研工作者,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系统规划的出台,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裴强强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告诉记者,前期的长城规划侧重的是本体保护,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则要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整合文物和文化资源,处理好长城与周边资源的关系,让文物活起来,让长城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游客带来获得感,为周边群众带来收益。

   2.文化引领:特色点段彰显中华文明

  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北京市民赵飞特意带着孩子去游八达岭长城。刚到那里,孩子就撒了欢儿。但很快,赵飞发现孩子竖起耳朵并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位导游。

  “那位导游边走边讲长城故事,偶尔穿插一些有关八达岭长城的民间传说,游客听得津津有味,孩子也听得不能自拔。”赵飞说,“当时我很受触动。长城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强不屈的爱国情怀,它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我猛然意识到,理解每一块砖上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比爬长城本身更重要。”

  2021年年底,北京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提出以“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和“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文化金名片”为形象定位。北京市根据历史上长城的军事建制和关口来确定的“五区”——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坚持“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分别主打“长城+户外休闲”“长城+历史名镇”“长城+传承样板”“长城+国际名片”“长城+红色文化”,为游客沉浸式体验长城文化、“阅读”长城故事、感受中华文明魅力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项。

  视线再转移至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11月,第五届“孟姜女民俗文化节暨寻访齐长城徒步活动”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上王庄村举行,远道而来的游客与当地群众共同浸润在齐长城文化积淀中。黄石关孟姜女文化民俗博物馆就坐落在这个村庄,它是2019年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传说传承人范玉祥筹建的。走进博物馆,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孟姜女传说、莱芜当地孟姜女传说相关文物及出版物映入眼帘,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冲击。

  多年来,在山东省文旅厅等相关单位的指导下,范玉祥挖掘、搜集、整理了大量国内外有关孟姜女传说的相关文物、文献史料,筹建了孟姜女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他说,每一段长城都承载着独特的中华文明,长城与长城文化就像藤与瓜,我们既要守护长城,更要挖掘与传承相关文化,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凝聚起磅礴力量。

   3.文旅融合:在旅游中感受中华文化

  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峡口村的峡口汉、明长城遗址,远远拍上几张照片,壮美景象令人着迷,在照片上很难看出有围栏的存在,这种和谐的美感来之不易。裴强强介绍:“以前侧重保护,围栏实用为主,观感上未必和谐。现在不一样了,相关部门规划时会提前问文保专家的意见,充分考虑山形水系、历史风貌以及视觉通朗,围栏与周边设施都要达到和谐效果,这也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旅融合的更高要求。”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长城脚下看冬奥、冬奥赛场看长城”成为一大亮点。河北张家口赛区东侧紧邻长城,其中区内冬季两项中心赛道和越野滑雪中心赛道距长城最近处只有十几米,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距长城仅两公里,运动员经“雪如意”赛道滑下,即可望见逶迤在山脊的长城遗迹。为彰显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长城文化内涵,2019年3月,张家口市崇礼区政府正式启动冬奥核心区长城保护与展示照明工程,该工程既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又是北京冬奥张家口赛区整体夜景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冬奥会期间为实现“长城脚下看奥运”目标,同时弘扬长城文化、传播长城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长城河北段被确定为重点建设区,其中,张家口崇礼和秦皇岛山海关均为重点段。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梳理材料、盯项目、跑工地,忙得不亦乐乎,全力以赴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工作。山海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书记赵志勇介绍,秦皇岛是驰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尤其是山海关有着丰富的长城资源和长城文化,“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孟姜女庙等长城旅游景点蜚声海内外;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中国长城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等成为长城文化的重要展示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山海关长城保护受到高度重视,‘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掀起修复长城热潮,‘整旧如旧’观点影响至今,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赵志勇说。

  如今,山海关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暂定名)项目、长城山海关风景道示范段项目、山海关古城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等正在稳步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日新月异,不断向好。很多游客纷纷表示,希望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程的见证者,更好地体验博大精深的长城文化、中华文化。

编辑:雷妍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