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但是很多人游玩之后,也不免感叹:进村旅游,无非是看看田园景,吃顿农家饭,买点土特产,仅此而已。发展旅游的村庄遍地都是,能吸引回头客的不多。
对火热的乡村旅游需要有冷静思考。作为乡村产业格局中迅速崛起的新业态,乡村游的繁荣背后,当前主要动力还是在需求侧。既有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层面的扶持和激励,也有旅游消费日益丰富多元等市场层面的机遇。而在供给侧,目前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优质的旅游体验和供给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传统的旅游靠颜值吃饭,高质量的旅游则需要内外兼修留人,乡村旅游亦是如此。当大景区、名景点从门票经济向多元路径转型时,乡村游也需要突破单纯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的收入依赖,凭借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向融合发展的方向努力,塑造“有趣的灵魂”,探索高质量的旅游供给。
在结构布局上,通过树立精品意识,促进农旅融合。目前,乡村旅游背后存在的隐忧就是村村搞旅游,从而引起的旅游供给结构性过剩。在空间上,农旅融合并不意味着家家户户的个体融合,而是用一景带多村或者一精带多户,共享客流;不是村村布一景、户户做精品,互抢客流。在时间上,休闲农业需要拉长供给链条,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错季、错品有序供应,避免集中上市带来的恶性竞争和“忙两个月、闲大半年”的资源、人力闲置。
在产品供给上,通过树立商品意识,完善商旅融合。以旅促农、以旅助农,是乡村旅游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要告别单纯的“农家乐”路径依赖,就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让游客“连吃带拿”,增加农民收入。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才会被游客装进后备厢?不少人的共同感受是,一些土特产卫生状况和包装质量都不过关,既不好看也不好带。近些年,有不少地方探索将土特产商品化、文创化,严把质量关的前提下,加上简单的设计包装,既能升值,也能激发游客消费兴趣。同时,在购买形式上,利用农村电商的优势,让游客现场下单、回家取货。
在文化塑造上,通过树立内涵意识,优化文旅融合。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在广大乡村积淀了宝贵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一些古村古镇,既有可看可游的历史遗存,也有可感可思的文化遗产。但是,不少地方在推进乡村文旅融合时,往往抱着芝麻丢了西瓜,没有去挖掘民俗乡愁真正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反而攀附一些“怪力乱神”的无稽之谈。神话传说虽然也有一定文化价值,但无中生有瞎编乱造,即便博得游客一时好奇,时间一久也就见怪不怪、反成笑柄。
如果将大景区、名景点比作“大家闺秀”,那么乡村旅游则是“小家碧玉”。各有各的美,各有各的优。为“小家碧玉”塑造“有趣的灵魂”,培育出独特的内涵气质,是乡村旅游的趋势,也是其保持热度的优势。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