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汗苏木的“沙漠水稻” 央广网记者宋雪摄
央广网北京6月14日消息(记者宋雪)沙地里发展种植业自然困难重重,库伦旗茫汗苏木却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成片的“沙漠水稻”首先映入眼帘,绿色的稻田和周围的黄沙形成了鲜明对比。近日,“陪你一起看草原”全媒体多语言采访团来到库伦旗茫汗苏木,见证库伦旗人民的脱贫攻坚之路。
库伦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蒙古族民间歌舞“安代”的发源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基础条件制约,库伦旗经济发展滞缓,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旗。近年来,库伦旗立足现有资源条件、整合区域经济布局,通过落实三到村三到户和“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政策,助力两万余人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库伦旗旗委书记门德白乙拉向记者介绍到,2013年底库伦旗共有约10070个贫困户,自2014年库伦旗积极利用国家“三到村三到户”扶贫政策,采取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移民搬迁等举措,三年里共有约5500户两万人成功脱贫,且返贫比例较低,脱贫质量较高。
沙地衬膜水稻技术 央广网记者宋雪摄
库伦旗茫汗苏木根据该地区沙地多、耕地少,地下水源丰富等实际,开发沙地衬膜水稻项目,实现经济、生态双效益。所谓沙地衬膜水稻技术,即在干旱缺水的沙地挖些适度大小的坑,在坑里摊放防止水、肥料渗漏的塑料膜,在沙子的上方依次摊放泥土、基肥,在防渗层的上方设置高于基肥的堤边,由防渗层与堤边形成蓄水沙田,在蓄水沙田中蓄水,将水稻种植在该蓄水沙田中,既可防沙治沙,又可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其中,毛敦塔拉嘎查是茫汗苏木开发沙地衬膜水稻项目面积最大的嘎查,这里成片的“沙漠水稻”遍布全村,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亩,种植户229户,人均达到2亩。据悉,沙地衬膜水稻每亩产量约1200斤,每亩平均纯收入约1500元,由此计算该项目区纯收入将达到46.5万元,为该嘎查农牧民人均增收495元。昔日让农牧民们头疼不已的贫瘠沙地,摇身一变成了致富新平台。
按照全旗2017年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今年全苏木计划投入项目资金263万元,扶持全苏木78户、208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旗力争2019年底实现脱贫,2020年稳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