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皇都侗文化村被群山环抱,风光优美。唐俊 摄
侗家织女用侗锦织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唐俊 摄
侗锦项目参与者、湖南大学博士郭寅曼在接受记者采访。
华声在线7月27日讯(记者 卢小伟 通讯员 陈前君 吴瑞雄) 在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侗锦是侗家姑娘祖辈相传的独特女红。在过去,她们织好一匹匹侗锦,或待字闺中,或用于日常穿戴,让这项传统民族技艺藏于群山,默默无闻。如今,加入设计元素、创新材质、融入现代生活的侗锦,插上旅游的翅膀,织就新样式,织成游客喜爱的文创产品,织出了侗家人脱贫致富的新“通道”。
7月26日,湖南省第六届网络文化节之“旅游扶贫 文旅兴县”全国网媒湖南行来到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探寻侗锦富侗人的脱贫故事。
通道侗锦“飞”出山外拿金奖
雪峰余脉,山重水复,峰回路转。采访团一行驶入通道县坪坦乡境内,只见眼前豁然开朗,别有“侗”天。皇都侗文化村被群山环抱,一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派古朴中点缀现代、静谧中升浮欢动的景象。
在一栋名为“侗家乐旅馆”的小楼内,琳琅满目地展示着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有服饰、有摆件、有织物。其中,用侗锦制成的围巾、手提包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今年4月之前,侗家人祖祖辈辈习以为常的侗锦,还养在深闺人未识。4月15日,在由省文化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首届湖南文创设计大赛上,“梭说侗锦亚麻系列作品”荣获金奖,让侗锦声名鹊起。
这一系列作品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是土生土长的侗家姑娘杨苗。从小耳濡目染侗锦魅力,杨苗对本民族的传统技艺深怀感情。2009年,在湖南大学读研期间,杨苗加入“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团队。这一团队由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和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牵头组织,致力于传承、挖掘侗文化内涵,丰富侗族地区旅游业的内涵,提升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侗锦是团队着重挖掘的一个侗文化代表。
在皇都侗文化村现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博士郭寅曼告诉记者,团队在系统学习了侗文化之后,对侗家女进行相关培训,引入设计思维,把比较偏于传统的侗锦进行再创作,增加亚麻材质,以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并通过各种国际博览会,把侗文化带向到全球。
2014年,通过与侗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粟田梅女士的合作,全新的侗锦产品“梭说”在“新通道”中孵化出生,并一举获得大奖。
帮扶织娘一针一线织“锦”路
“新通道”项目落地皇都,以及杨苗设计侗锦产品拿去大奖,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承、发扬侗族文化,而是带动织娘,通过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郭寅曼介绍,项目团队在皇都周边的横岭村、牙屯堡镇的文坡村建立了侗锦生产基地,购买织机提供给织娘,派设计师常年驻扎在基地,指导织娘生产侗锦产品,通过各种渠道销售给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设计师的帮助下,很多织娘学会了主动设计、创作新样式和新产品。
7月27日下午,60多岁的欧婄余老人,戴着眼镜坐在位于皇都侗文化村头寨的家里织布。只见她微弓着背,梭子翻飞,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欧婄余一家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老伴生病,儿子无法外出打工,一家人因病致贫。项目团队入村之后,欧婄余接受团队设计师的培训和指导,织出手帕、毛巾等各种侗锦产品,卖给游客,一年收入近万元,减轻负担,儿子得以外出打工赚钱。2015年,家里成功脱贫。
在皇都,像欧婄余一样通过侗锦来脱贫致富的织娘还有不少。为发展侗锦产业,通道县成立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侗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与织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两个公司销售产品,皇都侗文化村织女年收入可达到3万-5万元。
杨苗和她的“梭说”团队,正与织娘积极合作,成立“织娘之家”,把30万元奖金全部投入进去,把更多创意融入侗锦纹样、产品设计中,一针一线地织成实物,再销售给远近四方的游客。
“一代代祖辈传下来的技艺,从自给自足变成带动旅游,进而带动脱贫致富的手艺,让乡亲们心情畅快,奔头十足!”一位织娘的感慨,道出了侗家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