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我第一个旅游目的地就锁定了广西巴马。听说这里疫情期间‘零病例’,又是养生宝地。”

  “巴马果然没让我失望,我们一定会再来。”

  一辆接一辆的旅游大巴车浩浩荡荡驶入广西巴马,游客纷纷登上“长寿岛”,体验别样的健康之旅。旅游业在巴马迅速恢复、重获人气,这人气甚至超过以往——

  一天3000名游客“上岛”已成常态

  前几日,按照公司安排,本是我休息的日子。接到电话说当天“上岛”(去往巴马“长寿岛”)的游客有3000人左右,下午我必须去趟现场,协调游客就餐和观看《梦·巴马》实景演出。3000名游客在同一天“上岛”,这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是没有过的事情,而在恢复开放跨省团队游的这一个多月里,却成了巴马的常态。

  回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时光,真是像做梦一般。我所在的公司是在2005年注册成立的,当时我们的定位就是康养旅游,但那时候人们对康养旅游没什么概念。巴马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在这个人口仅有30万的小县城中,居住着多达13万的外地常住养生人群,我们把他们称为“候鸟人”。这个庞大的“候鸟人”队伍,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巴马的康养旅游会大有作为。

  就在我们认为事业即将迎来春天的时候,却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在我和同事们的记忆里,暂停营业的那4个月时间,生活、工作充满焦虑、惆怅和压力。而零收入持续的时间比我们预想的还要长。我每天一早睁开眼,就是刷疫情的最新信息,然后仔细查看公司账目,在零收入而支出不减的情况下维持公司资金链不断裂。我每天还要前往担负强制隔离接待任务的酒店,确保防疫到位。近千名员工指望着公司,等着吃饭。然而即便复工,市场也无法预期,担心公司的营业收入,更担心核心团队人才流失。身心俱疲的那几个月,可以说是包括我在内的旅游人最痛苦、最低潮的一段时间。

  4月10日,我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那天我们复工了。我去往公司运营的5个4A级景区和3家酒店巡查,安排消杀工作、防疫管控流程,给员工做动员……大家都很激动,一些外地回来的员工在南宁接受14天隔离后又在县里接受14天隔离,费了这么大力气,他们也要回到工作岗位上。有员工甚至跟我说,他们可以不领工资,也要与公司在一起,要共同渡过难关。他们眼里噙着的泪水和略带悲壮的语气,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公司“重生”的路径。

  现实是冰冷的。接下来的半个月,我们的景区和酒店还是没有迎来一名游客,经过长时间的收支严重不平衡,公司已经快撑不住了。现在想想,真是绝地逢生,幸而我们开始挖掘本土和周边的潜力市场,主办、参与了几场大型的旅游推介活动,加大促销力度激活市场。由我们发起的全自治区13个地市共同参与的大型旅游推介活动在广西各地举办,借由旅行社同行的参与和媒体的宣传,疫情期间“零病例”的巴马和独具特色的康养旅游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受到自治区内游客的青睐。很快,巴马的游客就出现了暴增——日均游客量达到了两三千人,这个数字当时让其他地区的同行羡慕不已。但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游客的结构并不合理。由于促销活动的力度较大,游客人数的增加给行业带来的实际收益其实并不多。“赢了人头,没有馒头”,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有限的收入总算可以贴补公司人力成本的支出,让我们能够有精力去推动一些疫情之前就已经着手布局的计划。

  巴马以“长寿之乡”闻名,它的优势除了“可看”的生态环境,其实还有很多“可感”的人文底蕴,要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可触、可感、可体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人们对健康、养生有了更多的关注,促进了康养旅游的发展,这是好的一面,促动了我们的计划更快落地。我们在以往的旅游景区中纳入了更多有关中医药养生的体验环节,开设养生课,带领游客练习八段锦、太极拳,让游客体验中药足浴,在酒店中增加更多养生膳食,让游客不仅能够看到好山好水,也能体验和感受巴马的养生文化。目前这些体验项目集中在“长寿岛”上,这正是“长寿岛”游客接待量激增的原因。疫情之前《梦·巴马》每晚只演出一场,现在因游客需求而增加到每晚两场,还场场爆满,这也说明游客和市场对创新转型的认可。

  这半年过得像坐过山车,现在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我们享受这种忙。旅游市场正在恢复元气,康养旅游或许即将迎来最好的年份,我们的梦也可以做得再大一些了,要把巴马康养旅游的文章做得更大、更好!

  “感觉心里的窟窿填平了”

  讲述人:覃丽(巴马导游)

  那天,正在田里做农活的我突然接到公司打来的电话,说有一对来自广东的夫妇想找一个导游带他们在巴马转一转,问我是否可以接待。我二话没说就应了下来。电话挂断后,我站在田地里半天没回过神,兴奋、激动、迫不及待……当时的心情真是翻江倒海,算算距离上一次带团,已经过去了半年。

  我是土生土长的巴马人,家乡的绿水青山对我来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直到旅游业开始发展,我才通过外面游客的眼睛看到了家乡的特别。随着“长寿之乡”在国内外的名声越来越大,来巴马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也从2017年做起导游。

  年底一般是我们的淡季。去年12月中下旬,我就没再带团,想来年开春再开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仿佛彻底离开了这一行,年后本该迎来旅游旺季的巴马几乎看不到游客,以往人流如织的景区大门紧锁。那时候,我心里是绝望的,有种看不到头的感觉。“解甲归田”的日子里,心情沉重,脑门也疼。

  4月中旬,景区开始有限开放。我5月开始到旅行社值班,到6月才接到了这第一拨客人。带着这对来自广东的夫妻游巴马,我的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走到每一个景点,我都有说不完的话,恨不得把家乡的美一股脑地全介绍给客人。我有一种倾诉的感觉,觉得自己讲的远远不是导览词,还有我的生活、我对未来的期待。客人的兴奋之情也写在脸上,他们从我讲解的语调里听出了喜悦,也乐意分享这种喜悦。那天之后,压抑的情绪烟消云散了。后来接待的另一组游客也来自广东,他们游玩后特地留了我的联系方式,说之后还会带孩子再来,还想把父母接过来,让他们在巴马住一两个月。

  7月下旬,跨省团队游开放,巴马马上热闹起来了,景区恢复了人头攒动的景象。看着一辆接一辆的旅游大巴车、一群接一群的游客,感觉心里的窟窿被填平了。虽然每一个景区都增加了测体温、扫健康码的流程,游客们也还戴着口罩,但是我们的“旅游”确定已经回来了,巴马的人气儿回来了!

  在后来的接待中,我能够感受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带来的改变还是很大的。现在,如果有人问我的愿望,我会说健康就好,很多游客也是这么对我说的。巴马是“长寿之乡”,这里的空气、水和天然的磁场都是巴马人的养生“秘诀”,巴马生活的静和慢给游客带来了心灵的慰藉。我想这是疫情过后巴马旅游业恢复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们这儿得到开发的景区、景点并不多,游览线路基本上3天内就可以走完,但同时,巴马又处处是风景,头一次来的人在游览完之后,大多想再留下住几天。我接待过不少第二次、第三次来巴马的回头客。

  从田里回到导游岗位的感觉真好。导游——这个本来被我视为谋生工具的职业,现在更多了一层意味。我想我真正爱上了导游这个职业。

  旅程结束后,我选择继续留在这里

  讲述人:张女士(深圳游客)

  7月22日,我与爱人一起到达了巴马,这是我们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次出省旅游。之所以选择巴马,是因为这里在疫情期间一直保持着“零病例”的记录,再就是听说巴马是“长寿之乡”,对于我这个“养生迷”而言吸引力还是挺大的。我跟爱人一起在这里住了几天,旅程结束后,爱人返回深圳工作,而我选择了继续留在这里。

  巴马有很多让我感到惊讶的地方。一是没有想到旅游业能恢复得这么快。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我每年都会去一些地方旅行。疫情稳定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走一走。想不到的是来巴马的人这么多,每天都有几千人到这儿来。二是令我惊讶的就是巴马的神奇。来到这里后,我的睡眠质量提升了,精神头都高了。这里的山水、空气和阳光都是非常独特的,真是让人有种更加健康的感觉。

  跨省团队游开启后,全国各地的旅游业应该都能逐渐恢复,在巴马的所见,让我觉得发展康养旅游的地方将来会赢得更多游客的青睐。我对巴马的旅游发展有信心。

  时隔一个多月回想开放跨省团队游的那一天,是多么激动人心啊!在这样艰难的年景,我认同通过促进消费来带动经济发展。

  记者手记

  2020年7月19日成了巴马文旅人津津乐道的日子。这是跨省团队游恢复开放的第二天。这天,来自陕西、四川、重庆等9省市的52个首发团近3000名游客一起来到巴马。这个近乎标志性的事件,开启了巴马康养旅游的“开挂”之路。

  过去的10多年间,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巴马的旅游业与国内旅游业一道走过了积极增长、结构优化之路。2017年,巴马被列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走上了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脱贫之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巴马文旅人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建构和优化,对旅游的软硬件进行提质升级,利用线上平台推介旅游资源、营销文化旅游产品,通过一项又一项、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和推介会让巴马的康养旅游品牌走进更多游客的视线……正是因为巴马文旅人的积极应对、蓄势待发,机会到来之时,巴马的旅游业才得以再次快速绽放,并且因康养旅游而绽放得更加灿烂。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期待旅游业为巴马脱贫事业注入更强劲的动力,也期待康养旅游从业者久久为功,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