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7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今年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我国交出的“绿色答卷”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行动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推出专题报道《绿色答卷》。本期聚焦:个人篇——交出满意的“绿色答卷”,你我都是行动者!

  说到环境保护,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还停留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不落地等行动上。实际上,一些全新的环保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比如“零垃圾”生活。“零垃圾”并不是生活中不能产生垃圾,而是通过从生活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消耗,确保产品被重复使用并合理回收。

  居住在北京的80后姑娘汤蓓佳是一名“零垃圾”生活的倡导者,在她看来,改变生活习惯是成为环保“行动派”的根本,比如,养成回收垃圾,外出自带环保餐具和环保购物袋的习惯。在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垃圾在她手里总能变废为宝。

  汤蓓佳说:“我们家今天的厨余垃圾,我会把它放到堆肥桶里面进行厌氧发酵,首先把厨余垃圾倒进去,拍一些活性微生物,它们可以加速厨余垃圾的分解和发酵过程,它是一个半发酵的过程。在里面发酵大概三个星期之后,我们就会把它移到土里面,埋在土下面继续发酵,再过大概一个月就会变成泥土的样子。”

  “零垃圾”生活真的可以实现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环保工程师郭逸飞认为,“零垃圾”生活是循环经济的一种体现,值得推崇,但这并不是追求极致的“零”,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对环境更友善的决定。想要实现垃圾全回收,还需要一个过程。他说:“‘零垃圾’可能是一种愿景,所有材料完完全全使用上,可能难度比较大。我觉得尽可能充分利用垃圾里头各种材料的价值,总体上就是一个充分利用的过程。”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中认为,“零垃圾”生活首先应该建立在科学、严格的垃圾分类基础上。对于垃圾的处理,应该避免“分而后合”的情况发生。他说:“垃圾分类之后千万不能再合,分合这种情况,过去经常发生。家庭做了分类,但是转运的时候又合在一起。实际上能不能够分类之后做到一个全链条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置,这恐怕是关键。”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这是谷树中的看法。他认为,成为环境保护的“行动派”并非一定要过“零垃圾”的生活,不过,每个人都应该从衣食住行每一个方面参与环境保护。“首先是衣,我们衣服穿得美无可厚非,但能不能更新不那么快,或者说能不能把自己不用的衣服捐出去?其次是食,饮食要做到光盘行动,减少食物浪费,食物浪费背后有大量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居住尽可能做到环保,包括墙体的绿色环保;关键是行,尽量用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最好是步行,然后是骑行,最后是公共交通。我想衣食住行都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