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动态 | 主打秀台 | 锦绣中华 | 异域风情 | 精选线路 | 色掠天下 | 民族风情 | 中广网记者天下行
    2005军事小记者夏令营将开营
    中广网旅游频道征稿通告
    中国广播网旅游频道新版隆重推出啦
古朴仡佬族探幽[图文]
中广网 2005-07-24 11:03:32

    

黄果树瀑布景观(一)

  仡佬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大约在2000年前,仡佬族先民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仡佬族的族源和中国古代“僚”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如今,仡佬族主要散居在贵州省六枝、关岭、安顺等20多个县,还有少数分布在广西、云南一带。由于仡佬族居住分散,多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

黄果树瀑布景观(二)

  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斗争中,披荆斩棘,开拓出片片良田沃土,为发展中国大西南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地戏表演(一)

地戏表演(二)

  勤劳质朴的仡佬族人民世世代代发扬先辈们的开拓精神,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的“祭山节”,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祖先、祭祀山川,以求风调雨顺。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传统节日已经逐步形成仡佬族同胞尽兴开展各种传统民族文体活动的群众盛会。这些活动鲜明地体现了古朴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传统特色。仡佬族“地戏”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

地戏表演(三)

地戏表演(四)

  在贵州省著名风景区黄果树瀑布东北60公里左右的安顺地区,有一个弯子仡佬族村寨,那里仡佬人表演的“地戏”就极具民族特色。“地戏”是“傩戏”演变出的一种,也是一种祭祀性的地方戏,一般在仡佬族“吃新节”上为了庆贺丰收时表演。

地戏演员(一)

  “傩戏”,傩者,即是驱逐除却之意;“傩戏”起源于驱邪酬神、消灾纳福的原始傩舞,经历了由傩到傩舞,又由傩舞到傩戏等三个阶段。古代冲傩,多在腊月间举行。它即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又是一种包含有文学、舞蹈、音乐、雕刻、绘画、及戏剧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古老艺术活动。

地戏演员(二)

  在中国头戴面具的地方戏不是很多,除了藏戏、川戏中有面具外,“傩戏”也是其中之一。而仡佬族地戏所戴的面具是与其它戏种的面具根本不同的,这恐怕也就是仡佬族地戏的独到之处吧。

  地戏的面具又称脸壳或脸子,多用白杨木、柳木雕刻,造型略小于人面,表演时用其罩脸,用麻绳顺双耳拴于脑后,其余部分用黑色头巾遮裹,演员从脸壳眼孔缝隙外视。面具造型多在五官部位着力渲染,用变形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个性。

  仡佬族地戏表演时,在简单的锣鼓乐伴奏下,表演者唱念作打的动作既古朴又精彩、生动,他们演唱的歌词大意是:大年刚过,全村就忙,备耕的备耕,砍柴的砍柴,耕田的耕田,种地的种地,插秧的插秧,送粪的送粪,一片奔忙。男人割草,女人锄地,共同蓐秧,无人闲逛。半年劳作,丰收在望。魔王眼红,与民争抢,庄稼遭损,人心惶惶。寨老站出,带领群众,勇斗魔王。魔王被降,果实保住,人心欢畅。吃新节到,喜气洋洋,庆贺丰收,全村安康。

  从仡佬族地戏那朴实无华的唱词中,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仡佬人勤劳善良的胸怀。他们在年复一年的辛勤耕作中,只希望自己的劳动能有所收获而别无所求。也许是演戏的人唱出了仡佬族乡民们的心声,因此,每逢寨子中表演地戏时,总会引来众多的仡佬族乡民们前来观赏。

板凳拳搏击(一)

仡佬族民居

  仡佬族村寨与成片的绿茵茵的稻田紧密相连。这里层次分明,绿色的田地,灰色的房屋是仡佬族世代劳动生活的家园。弯子仡佬寨的建筑很有特点,房屋多为石头建筑。看起来非常结实牢固。在弯子仡佬族村寨,《板凳拳》是一项开展的十分活跃的传统项目。每当农闲时节,仡佬族男女老幼都要坐在槐树底下摆古、唱山歌,如遇外来入侵者,他们就会操起板凳反击,以此来保护仡佬山寨的平安。

板凳拳搏击(二)

  《板凳拳》是仡佬族男女老少都很喜爱的一种健身方法。围绕着“板凳拳”的由来,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仡佬族出了一个无人能敌的勇士,善使刀剑,世上无双。有一次,敌将约请战和。在当时,进帐之前需交出兵器。等他交出兵器,进帐在板凳上落座后,敌将忽然抽刀拔剑向他扑来,他只好操起板凳与敌将作战。只见他左击右扫,板凳在他头上上下翻飞,如蛟龙盘柱,直打得敌兵人翻马叫,生擒了敌首,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仡佬族人民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跟随他练就了一套刚劲有力、动静分明的板凳拳。

  在安顺市弯子寨的仡佬族青年表演的板凳拳非常讲究桩子、劲力顺达,很有特色。在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独树一帜。

抵 杠

  《抵杠》作为中国贵州省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本是布依族流行于贵州安顺市黄腊布乡一带的运动。由于仡佬族聚居于各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些仡佬人对这项强身健体的活动非常喜爱,因此也逐渐开展起了这一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抵杠”相传是清末一个名叫柏登杨的布依族首领倡导的,为了防止外来侵略者,他在黄腊一带开创《赛马》、《射箭》、《抵杠》等一系列体育活动,招贤纳士,为保一方平安做出了贡献,被清朝政府特授为武略郎。抵杠主要讲究巧劲与桩功,是锻炼臂力、腕力、腰劲的极好运动。

  抵杠比赛时,在直径约为2米和3米的两个同心圆圈内,比赛双方各蹲在小圆圈内,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对方挑、摆、推、压出大小圆,满分10分,臀部着地1分,单肩着地1分,双肩着地2分,单手着地1分,双手着地2分,抵出大小圆满分。最后谁的分数高,谁就是胜利者。在当年,胜方是力的象征,他会得到一面傩戏面具的奖励。

  如今在仡佬族村寨进行的抵杠竞技得胜者,虽然不能得到傩戏的面具,但往往也是乡民们心中的好汉。而且,胜者如果是未婚的小伙子,肯定也会得到一些姑娘们的另眼相看。

  抵杠运动所使用的器械看似简单,其实这根木棍也是很有讲究的。它一般采用茶树或岩桑树的木质,由于这种树木结实且很坚韧,因此采用它们来做抵杠比赛器械既有弹性又不易断裂。有些抵杠用的木棍往往传了几代人,它经过比赛者手的摩擦与汗水的沁入,都已经变成了深暗的红色。不知道的人会以为图了漆料,其实它就是木质的本色,只不过因年代久远而逐渐变成了这种颜色。

  如果说《抵杠》运动是仡佬族从兄弟民族中移植过来的体育项目,那么《挡耙》这项体育运动却实实在在是仡佬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挡耙表演(一)

  《挡耙》在仡佬族的村寨中开展得极为普遍。每逢节日或农闲时节,都会进行“挡耙”的表演。“挡耙”的表演器械如今已经经过改良,由原来金属的改变为木质结构的器械。这也是“挡耙”活动产生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作为贵州土著民族之一的仡佬族先民居住在山洞中,由于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抵御豺狼虎豹等野兽的侵害,所以用铁器打制成一边是耙;一边是叉的独特生产工具。耕作时用耙从事生产劳动;当野兽或是外敌前来袭扰时,又可将它用来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此后,逐渐又用这种特殊的劳动工具当成闲暇时的健身器械,并且创造了一定的套路流传下来,直至形成了今天这样一种比较规范的传统体育活动。

挡耙表演(二)

  挡耙是一种表演形式较为灵活的项目。它既可以进行单人的演练,也能进行二人对打的比赛,还可以几个人按照传统套路一齐进行表演。挡耙其实也可看成是武术项目中的一种,它是仡佬族人民强身健体的一项极好的传统体育活动。至今深受弯子仡佬族村寨乡民们的喜爱。

唱山歌

  仡佬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来村寨时,仡佬族乡民要给客人唱歌献米酒。仡佬人的山歌高亢嘹亮,质朴感人。歌词所表达的都是他们发自心底的真实情感。从他们充满活力的眼神里,会让人感受到仡佬族人民勤劳质朴、奋发向上的精神。(冯赣勇 摄影报道)

 

快乐出发
万水千山走透透
更多...
cq.gif
sz.gif
精彩回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