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5米的桥长,1972根枕木,3万多个螺栓……这座大桥已有62年历史。它就是内蒙古西部的三盛公铁路黄河大桥,包兰铁路线最大的钢梁桥。

  他像熟悉自己一样熟悉这座桥

  马瑞祥,乌海工务段巴彦路桥工区的工长,从事护桥工作已经30多年,跟三盛公大桥也已经相伴九年,工友们都叫他“老马”,老马像熟悉自己一样熟悉这座桥:“桥面主要是木枕,它来回改道,容易道床不稳。保护轨距,所以咱们维修要比线路难度大。”

  大桥桥面用木枕铺设,而木桥枕极易发生腐朽、裂缝。老马和工友们除了每天清晨进行设备维修外,有时还需要在白天申请临时天窗,进行设备检查。冬季寒风凛冽,工人们在几十米高的大桥上作业,需要保证身体的灵活性,因此没有办法穿戴厚重的棉衣、手套。“穿得笨重下去干什么活不方便,而且还冷,冻得手拿点什么东西容易往河里冰上掉。上下桥的时候,步行板上早上有结霜,脚下滑。干什么大家都习惯了,我觉得也不算挑战。”

  三盛公钢桥位于黄河中下游,水流缓慢,泥沙含量高,河床较宽,是黄河内蒙古段防凌重点河段。冬季的黄河,封河时河流中的大量冰凌,严重时会形成冰堆或冰坝堵塞桥孔,危及铁路桥梁安全。

  每年十二月开始,老马和工友们就要密切关注黄河水文情况,当黄河结冰厚度达到0.5米时,需要将桥墩周围开凿出一条冰沟,缓解冰层对桥墩的挤压。这么多年下来,老马成了经验丰富的“水文工作者”。“我们一个是防凌,一个是设备检查,哪个有问题我们还得想。你守着这座桥,为了护这个桥这个方面你必须得掌握,不掌握不行,还是为了护咱们的桥。”

  还有一座年轻的桥,2017年底建成通车,全长4910米,跨越黄河主河道,它就是呼鄂铁路线跨黄河特大桥。

  这些年轻人甘做“夜行侠”

  冉军柱和工友们从托克托东线路工区出发,前往大桥,开始每天凌晨0:30-4:00天窗期的作业。“这会儿起来特别困难,正睡得香该出工了。为了后半夜精神,必须得晚上八九点先睡一觉。” 冉军柱说。

  冉军柱是80后,而他的工友们,大部分都是90后、95后。这些年轻人昼伏夜出,他们的工作并不轻松。作为全国唯一的动车、普速列车、万吨货运列车“混跑”的线路,重载列车对线路冲击大,而动车组列车又要求运行平稳,因此,每天的维修任务繁重、技术要求非常严格。

  每天深夜,这些年轻人需要抬着笨重的工机具,在桥上快步疾行,与时间赛跑。到达作业点后,他们马不停蹄投入到紧张的作业当中,争分夺秒检查线桥设备,排除安全隐患。

  为了更快清理出枕木,几个工友直接用手刨被雪覆盖的石头。冬季的深夜,桥上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最大风力可达6、7级,厚厚的积雪落在桥上,更加打滑难行。桥上没有任何遮挡物,呼啸的寒风直接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疼。“感觉手和耳朵都不是自己的了,就有点麻木了那种感觉,我们最怕的就是有大风。大风时候人在上面干活,人都有点站不住,风吹的人都在动。” 冉军柱说。

  呼鄂黄河特大桥,主跨是目前国内最长的铁路钢构连续梁。因此,设置在大桥上的四处钢轨伸缩调节器,成为维护线路稳定的关键部件。冉军柱说,之前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科技的东西,两年来不断地调整、摸索,总结设备变化的规律。“没有经验可循,怎么掌控它不同温度时它的伸缩量,就是这个月检查一次,把数据记录下来,下个月检查一次,再把数据记录下来,我们就去比对。当我们干完这个作业,我们最后动检图纸上的数值是非常良好的,我们也感觉挺欣慰,挺高兴的。”

  老马、小冉……正是有无数的桥隧工、线路工在寒冷与黑暗中的坚守, 确保了铁路线上每座桥梁、涵洞的行车安全。

  今年春节他们如何度过?马瑞祥说:“我每年得值班到初五,大年三十除夕夜就在这,都八九年了,就这样。既然我接手过,我就不能让它出了危险,尽心尽力的干好就行了。”冉军柱说:“我们在这应急值守、保证线路设备质量,旅客们能平安的过年,相当于也把我这份心也带回家过年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