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高锡凤

土耳其吉雷松省的库斯科伊村是用口哨语交流的“鸟村”,口哨语也称鸟语,声音宛如林间鸟鸣,悠扬婉转,响彻山谷。库斯科伊村在土耳其语中就是“鸟村”的意思。

当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甚至短途行走都不方便,村民需要用喊叫的方式进行长距离交流。后来,受到鸟儿鸣叫的启发,人们开始用吹口哨的方式吹出土耳其语音节。根据有记载的历史,当地口哨语存在400多年。有研究显示,这种交流方式很有效。人类大声说话可达40到60分贝,喊叫可达80到90分贝,吹口哨则可制造130分贝音量。正常讲话时,声音可传40米远,喊叫可达200米,口哨语则可传到700米远。

“口哨声可以传至一公里以上。如果你的声音无法在远距离被听到,可以让人中转,组成一个传递信息的链条。”据村民伊布拉希姆·柯达拉克介绍,这种“语言”是一种靠吹口哨表达的土耳其语方言,可以发出20种左右的音节。交流的典型话题包括邀请喝茶或帮忙干活,叫邻居带卡车过来收割庄稼,通知葬礼、生日、婚礼日期等红白喜事。

1997年开始,库斯科伊村每年夏天都会举办一次口哨语聚会,后改称“口哨语、文化与艺术节”,大家互相用口哨语交谈,进行口哨表演。口哨语比赛中,参赛者在山头之间用口哨语传达评委的话语,最后由评委打分。

库斯科伊村的村长梅廷·科切克说,该村缓慢的现代化进程有助于保护口哨语,但近几十年来,尤其是手机问世以来,这种语言开始衰落。“现在我们有了公路、电力和手机,交流方便多了。”“小时候,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鸟语。现在我们用手机就可以满足同样的需求了。”

技术进步并不是口哨语唯一的威胁。和土耳其其他农村地区一样,许多年轻人离开山村,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上世纪60年代,土耳其有46个村子使用口哨语,现今只剩下部分山村使用,估计使用人数在1万左右。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土耳其口哨语言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此,村民齐维莱克自2013年起开始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口哨语言,以求保存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2014年,当地小学开始教授口哨语。2024年的口哨语聚会于7月举行,约有2000人参加,很多人来自附近地区,还有一些人特意从城里回来参加聚会。聚会组织者、库斯科伊村鸟语协会会长谢雷夫·科切克说:“我们的目的是向土耳其全国和全世界推广口哨语。”此外,当地政府还在谋划利用口哨语发展旅游业,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来源之一。

编辑:王晓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