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正在进行中,它们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世界水文遗产。在埃及,尼罗河中岛上有一根测量水位的标尺,被称为“尼罗尺”(又名“尼罗河测量仪”),用于测量尼罗河汛期水位,“预言”了几千年的农业收成。
作为监测水位的重要工具,尼罗尺不仅是古埃及智慧的结晶,也见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日前,《环球时报》记者踏上了探寻尼罗尺的特别之旅,实地感受这一文明的奇迹如何连接过去与现在。
通过管道与尼罗河相通
《环球时报》记者站在尼罗河岸边,晨光熹微,倾泻于碧波之上,泛起点点金光。漫漫历史长河滚滚而过,无论是洪水泛滥还是枯水时期,尼罗河的每一次呼吸,都决定着古埃及的命运。而尼罗尺,这种古老的水文仪器,承担着与河流对话的职责。
尼罗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法老时代。当时的埃及人通过这些装置测量河水的涨落,判断洪水的规模,从而制定灌溉计划,预测粮食产量。更重要的是,尼罗尺的数据还与税收息息相关——水位高、粮食丰收时的税率较高,水位低导致歉收时则适当降低税率,古埃及的社会管理因此更加有序。
至于水位多高才最适宜耕种,不同历史时期并不相同。例如,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曾提到,在公元前1世纪20年代罗马帝国时期,埃及总督彼得罗尼乌斯执政之前,当尼罗河水位达到14肘(古埃及计量单位,1肘约合50厘米)时,粮食收成最为丰盛;但若仅上升到8肘,饥荒便不可避免。然而,在彼得罗尼乌斯时代,当水尺显示12肘时,农业产量最佳;有一次,尽管水位只达到8肘,也没有引发饥荒问题。
尼罗尺通常有3种主要结构形式:阶梯型、水井型和柱状型。这些装置通常建在河岸或岛屿上,并通过井道或管道与尼罗河相通。
精确的水文数据为古埃及的农业经济提供科学依据,也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通过这些测量结果,官员可以预测粮食产量,调整税收政策,甚至决定宗教仪式。
历史上,埃及有20多个尼罗尺,现在只剩下位于阿斯旺大象岛以及开罗罗达岛等为数不多的几处遗迹了。
在大象岛上穿越千年
大象岛静静伫立在阿斯旺城尼罗河的碧波之上,需要坐船方能抵达。阿斯旺是埃及南部的重要门户,也是尼罗尺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记者登上大象岛,四周树木掩映,一片葱茏,耳畔流淌着清风带来的潺潺水声。沿着石板小道走向大象岛的东南侧,一座保存完好的尼罗尺映入眼帘。这是一口用贴合石头砌成的井,井壁上刻满了清晰的水位标记。
斯特拉波这样描述大象岛的尼罗尺:“井里的水随着河流而起伏,标记显示尼罗河的最大、最小和平均水位。井中的水面随尼罗河水位变化而升降,为观察者提供了有关河水状态的重要数据。”
站在尼罗尺旁,记者仿佛穿越千年,置身那古老神秘的时光:古埃及人将井中的水位数据记录下来,通过喊话或快马传递给远方的村庄。农业官员根据这些数据,调整灌溉时间,规划播种与收获。尼罗尺不仅是水文工具,更是一座勾连古埃及农业与社会的桥梁。
尼罗河水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尼罗尺的井壁映衬出岁月的痕迹。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标记并非简单的刻痕,而是经过精确计算得到的数据。大象岛的尼罗尺通过记录尼罗河每年泛滥的时间与高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大象岛的尼罗尺已成为重要的考古遗址,向世人展示古代埃及在科技、农业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卓越成就。它让我们看到,千年之前的古人如何用智慧与自然对话,为文明的延续提供支撑。
天文学家参与设计
《环球时报》记者曾多次赴罗达岛,与那里的尼罗尺进行“亲密接触”。这座位于开罗尼罗河中央的小岛,在古代是一片繁华之地,拥有众多花园与建筑,岛最南端的尼罗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测水仪之一。
中午时分,记者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罗达岛水尺的遗址。迎面而来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水尺的入口处,拱门弧线优美,仿佛在吟哦悠久历史。这座尼罗尺建于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时期,由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阿布·阿巴斯·法尔加尼设计,堪称“巧夺天工”。
罗达岛的尼罗尺设计包括一根刻有水位标记的高大圆柱子,周围环绕着通向地面的阶梯,便于人们进行水位观测。尼罗尺的核心是一口深井,井壁上清晰可见的刻度提醒人们,这里曾站着无数尼罗河水位的记录者。站在井边,记者低头望向那深邃井底,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声。这口井长宽各10米,深13米,建造时需移除超过1300立方米的泥土。中央高高的柱子上刻有阿拉伯数字和文字标记,显示水位的变化。
法尔加尼的设计结合了当时先进的天文学与工程学知识。尼罗尺不仅为当地农业提供信息,还为当时的省长和财政官员预测税收提供依据。洪水泛滥时,尼罗尺的数据帮助决策者制定应急计划,在枯水年则提醒人们珍惜水资源。
记者不禁被这座遗迹的恢宏与精妙折服。它不仅是尼罗河水测量工具,更是时间与文化的象征。如今,它静静矗立在罗达岛的南端,吸引着无数游客,也激励后人去思考古代文明如何用智慧应对自然挑战。
离开罗达岛时,夕阳将风光旖旎的尼罗河水染成金色,水波微微荡漾。从阿斯旺的大象岛到开罗的罗达岛,尼罗尺刻画了一部关于文明与自然的史诗。它们不仅记录了河水的涨落,也见证了古代人如何用智慧与工具与自然对话。尼罗河流淌不息,不舍昼夜,它带走了时光,却留下了文化与科学的永恒足迹。
- 2025-01-21 09:48:47
- 2025-01-21 13:09:52
- 2025-01-21 09:48:47
- 2025-01-21 08:59:16
- 2025-01-21 06:37:15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