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8日消息(记者 宋雪)2025年是中国与尼泊尔建交70周年。2015年4月,一场8.1级大地震给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等多地的文化遗产带来严重破坏。中国派出工作组对加德满都谷地震损文物进行调研,中尼双方确定了中国援助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通过“文物医生”们的努力,如今九层神庙重新屹立于世人面前,向世界展示着它厚重的历史。

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资料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据了解,九层神庙建筑群位于世界遗产核心区,是马拉王朝和沙阿王朝的王宫,由罗汉院和九层塔组成。罗汉庭院四角各有一座不同的塔,木雕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地震对九层神庙建筑群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Basantapur塔(西南角,即九层神庙)7―9层,Bhaktapur塔(东北角)6层在内大约有550平方米的局部建筑完全倒塌。80%的墙体因为地震造成的挤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开裂。

九层神庙修复项目作兼具文物保护和震后重建的双重特性,是援外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全新挑战。震损文物建筑年代久远、坍塌损毁严重、原始资料缺失、前期勘察难度大,修复工作的技术难度和不可预见性远高于一般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2015年11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建考察组赴当地考察;2017年,该修复项目正式开工。2024年8月,九层神庙修复项目顺利通过内部验收,同年11月,项目通过尼方对外技术验收,顺利竣工。

九层神庙修复现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据悉,中国工作队针对其材料娑罗木的硬质材特性,结合九层神庙木构特点,采用金属绳索实现可逆性软连接,对薄弱节点进行加固,实现整体结构补强。金属绳索隐藏于构件内部,不影响构件外观。“整体补强+软性链接”的保护措施体现了对文物最小干预和可逆的原则,得到了尼方的肯定。这种“传统木结构建筑结构节点补强的软连接方法”在中国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为保证文物修复效果的“原汁原味”,在材料使用方面,工作队严格遵守尼泊尔国内对于文化遗产修复的材料要求选取本地木材、砖、瓦等传统材料。聘请尼泊尔木雕世家的工匠雕刻木构件,合计重做补配雕刻构件3700余件,约为全部构件的15%,老旧构件利用率达到85%。

对此,尼方高度评价:“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专家为尼震后文化遗产修复所作的巨大贡献,中方工作效率高、质量好,九层神庙保护修复项目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典范。”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理念不仅留在匠人的心中,也作为展览呈现在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面前。

国家文物局介绍,在稳步推进尼泊尔九层神庙修缮的同时,中方还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援尼项目组成员经国家文物局推荐进入由联合国(UN)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成立的灾后文化遗产响应保护工作组,并被选定为联合负责人牵头修订编制了《城市遗产地搜索与救援行动指南》,该指南作为国际搜救领域的第一份遗产保护行动指南,规定了灾后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操作流程和行动要点,厘清各参与方的职责和合作机制,对文物保护国际灾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秦立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