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8日消息(记者 宋雪)“我乃哪吒三太子,能降妖来会作诗。”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刷新中国影史最高票房纪录,还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十的亚洲电影。电影上映以来话题不断,其对神话故事的创新演绎展现中国传统文化IP的巨大潜力,不仅预示着中国电影产业转型的新起点,更为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带来新启示。
作为人类早期想象世界的方式,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神话。《哪吒》系列动画电影在保留中国神话人物哪吒故事核心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改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谷卿介绍,哪吒形象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现在大众熟悉的哪吒,主要由一些文学作品奠定基础,尤其小说《封神演义》对哪吒形象的凝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哪吒系列电影通过创新改编,让哪吒这一形象的内核更丰富,更容易被当代观众接受。对于哪吒、敖丙的关系,电影也进行有创意的改造,让魔丸和灵珠结合,成为朋友一起对抗天命,他们不再是小说里那个‘恶霸孩童’和莫名枉死的少年,体现了导演的悲悯和反思。”谷卿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回答了“人由什么定义”的重要问题。“因为我们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则是对反抗的反思,进一步升华电影主题。
《哪吒》系列电影里,两个负责看守结界的“结界兽”凭借独特的造型和憨憨的性格走红。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总裁、《哪吒》系列制片人刘文章透露,电影中结界兽的形象设计取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元素。对于这一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三星堆博物馆作出回应:“结界兽用最‘不正经’的方式,做了最正经的事——让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穿越到现代,用搞笑气质征服全场!下次再看到它们扭打,一定得喊上一句:别打了!你俩都是国宝!”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结界兽
不少网友发现,《哪吒》系列电影里还有很多“文物彩蛋”,七色宝莲形似河北博物院的博山炉,太乙真人的酒杯和甘肃省博物馆的彩陶罐“撞款”……“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鲜活案例,看到这个形象就会联想起我们在书本、博物馆看到的文物,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当代性,既是文物也是共享IP,可以也应当被合理转化。”谷卿表示。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看来,《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顶级视听效果也让这部电影在国际市场充满竞争力。“电影用视听叙事,更有利于实现文化交流。哪吒2中呈现的动态水墨渲染、岩浆流体、妖神打斗等场景,充分证明了中国打造顶流视听的能力,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这种内容很中国,呈现很国际的顶级视听,营造让观众沉浸于上古神话世界的氛围,和哪吒共赴奇幻之旅。”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出海难”是电影业内老生常谈的问题。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多地上映后,受到各国观众的热议与喜爱。“在中国影视出海任重而道远的情况下,《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海外的传播为电影人带来启示。”赵卫防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除了克服文化差异,中国影视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文化自信,表达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走出去做得比较好的影片比如《卧虎藏龙》《英雄》,展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流浪地球》也是讲述中国人对故土家园的眷恋。”赵卫防表示,总而言之,中国故事要想成功出海,形式可以是国际化的形式,但内核必须是中国式内容。此外,影响海外放映的其他因素以及宣发相关的问题也有待解决。
蛇年春节以来,脚踏风火轮、手舞混天绫的小哪吒不仅在国内电影市场一骑绝尘,还在全球电影票房榜上不断攀登。中国电影家协会发文表示:“这部作品创造了票房奇迹,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创新了当代中国电影形态,彰显了中国电影人不懈努力的艺术追求,极大提振了电影界信心。《哪吒》的荣耀,是中国电影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电影从高原迈向高峰的重要时刻。”

关注精彩内容